花蓮任拔菱角酥

我們想要您品嘗的是菱角的美味而非僅僅只是酥脆的外皮。重現豐原美食… 能使用304不鏽鋼器具我們絕不找便宜替代品; 能使用食品級原料,我們絕不使用對身體健康有危害的素材~

公佈欄

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夏之庭 2014/05/03讀書會講義(5) BY 學思達教學法之實作

夏之庭 作者補充資料、書本補充資料
壹、             作者補充資料
作者補充注釋
1.作者:湯本香樹實(湯本香樹実,1959~),日本劇作家、小說家,女性。東京都出身,東京音樂大學作曲科畢業。從歌劇劇本開始創作生涯,也曾為電視劇、廣播劇寫作劇本。1994年,處女小說《夏之庭》(夏の庭 The Friends)贏得日本兒童文藝新人賞、日本兒童文學者協會新人賞,後來更贏得海外多個獎項,拍成電影和舞台劇。筆下小說多與親情、友情、生死有關。
2.作品:《夏之庭》(夏の庭)、《夕照之町》(西日の町)、《白楊樹之秋》(ポプラの秋)和繪本《熊與山貓》(くまとやまねこ)等
貳、                書本補充資料
[問題一] 木山在為老爺爺除完草當天累到忘了自己是誰,回家倒頭便睡,妖怪夢也沒再出現。
請回想一下你較常在什麼情況下做夢? 有沒有經常出現的夢? 是什麼??

[問題二] 山下游泳池瀕死的夢境是:騎著的比目魚要求他將它做成沙西米用來治療生病的公主,在海中看到成群的沙丁魚....
請問你覺得夢境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嗎?會夢到沒有體驗過的事物嗎?比如夢到開著坦克車在戰場上殺戮的情節...?
書本補充注釋

1. 妖怪夢、比目魚夢:底下是關於書中一再提及和夢相關的資料

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做夢與快速動眼睡眠有關,那是發生在睡眠後期的一種淺睡狀態,其特色為快速的眼球水平運動、橋腦的刺激、呼吸與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暫時性的肢體麻痺。

夢是一種意象語言。《莊子·齊物論》云:「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這些意象從平常事物到超現實事物都有。絕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所有人類都會作夢,並且在每次睡眠中都會有相同的頻率。因此,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們沒有作夢或者一個夜晚中只作了一個夢,這是因為他們關於那些夢的記憶已經消失了。這種「記憶抹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人是自然緩和地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經過慢波睡眠期而進入清醒狀態。如果一個人直接從快速動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話(比如說被鬧鐘叫醒),他們就比較可能會記得那段快速眼動期所作的夢境(不過並非所有發生在快速眼動期的夢都會被記得,因為每個快速眼動期之間會插入慢波睡眠期,而那會導致前一個夢的記憶消失)。

也有人認為上述有關夢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夢只是人睡眠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夢中的心理活動與人清醒時的心理活動一樣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夢中離奇的夢境是因人睡眠大腦意識不清時對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產生的錯覺引起的。如,人清醒心跳過速時產生的似乎被追趕的心悸感,在夢中變成了被人追趕的離奇恐懼的惡夢,人清醒心跳過慢引起的心懸空、心下沉的心悸感,在夢中變成了人懸空、人下落的離奇恐懼的惡夢。夢中經常能感覺到一些人清醒時不易感覺到的輕微的生理癥狀,是因人睡眠時來自外界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相對變小,來自體內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相對變強引起的。

目前的研究顯示長到6天的回溯記憶可以表現在夢境。不過,大部份的夢並無可以辨識的前驅經驗。

目前學術界對夢的成因與目的仍無定論,普遍的看法是:夢是腦在作資訊處理與鞏固長期記憶時所釋出的一些神經脈衝(就像打掃時揚起的灰塵或正被處理中的資訊流),被意識腦(非清醒時候的大腦)解讀成光怪陸離的視、聽覺所造成的。

近代對夢的解答有開拓型的發現的人,就是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指出夢是慾望的滿足,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就是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解釋說,夢是潛意識的慾望,由於睡眠時檢查作用鬆懈,趁機用偽裝方式繞過抵抗,闖入意識而成夢。夢的內容不是被壓抑與慾望的本來面目,必須加以分析或解釋。釋夢就是要找到夢的真正根源。

將夢分為顯相和隱義。顯相是隱義的假面具,掩蓋著慾望(隱義)。白天受壓抑的慾望,通過夢的運作方式瞞騙過檢查以滿足清醒時的慾望。

榮格則強調夢具有一種補償作用。夢不是偽裝和欺騙,而是一部用特殊語言寫成的書。在夢的分析上,榮格強調不應該僅局限於單獨的夢,而是關注夢的系列,著重分析與個人有重要影響的「大夢」。同時,榮格對夢的一些神秘現象也產生了興趣。榮格按時間順序把夢分成指向過去的夢(即通常的對過去生活進行回應的夢)、同時不同地的夢(即夢見的一件事正好在現實的某一角落同時發生)和指向未來的夢(即預言的夢)。對於後兩者因違反因果律,在當今科學無法得到解釋。榮格認為應該用現象學的觀點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排斥。
[問題三] 在三人幫忙整理垃圾被老人撞見之後,老人的生活開始有了較有活力的改變。
請問你能分析原因為何嗎?〈提示:後文木山有段自述如下〉:
在別人面前顯得一副很有精神的樣子,乃是常有的事。譬如,我如果是一個人在房間讀書,通常都很沒有效率,不過,如果我在餐桌一邊陪媽媽做菜,一邊寫功課的話,我就會變得非常專心。

[問題四] 承上題提示。
請問你同意木山的看法:在餐桌旁陪媽媽做菜邊唸書會較有效率嗎?(與同學一起到圖書館看書跟自己獨自在家裡書房看書的效率比較呢?)

[問題五] 河邊是曬衣服高手,從小就認識他的木山居然在老人家裡才發現。山下則是磨刀高手。
給你們一些時間說一說你所自豪的技能,請問你有能獨自完成的家事嗎?是什麼?
書本補充注釋
2.書中提到各種花草簡介、圖片及其花語:

金盞花(Calendula officinalis)又名金盞菊,在古代西方作為藥用或染料,也可以作為化妝品或食用,其葉和花瓣可以食用,因此可以用作菜肴的裝飾。

花語:盼望幸福(只要努力爭取,幸福就在不遠處)

車輪鐵線蓮室內盆栽多做地栽,可用於籬柵、涼亭,亦可盆栽觀賞。大花鐵線蓮的根及全草均可入藥。有利尿,理氣通便,活血止痛。


花語:高潔、雅致、美麗的心

水仙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的鱗莖肥大似洋蔥冬季抽花穗,近頂端有膜質苞片,苞開後放出花數朵,苞花葶中空,扁筒狀,通常每球有花葶數支,多者可達10餘支,每葶數支,至10餘朵,組成傘房花序,白色芳香花,內部有黃色杯狀突起物(副冠)。

花語:期盼愛情、愛你、純潔

三色菫(學名:Viola tricolor)是堇菜科堇菜屬的一年生或短期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露天栽種為宜,無論花壇、庭園、盆栽皆適合。不適合種於室內,因為光線不足,生長會遲緩,枝葉無法充分茁壯,導致無法開花,開花後也不應移入室內,以長保花朵壽命。

花語:沉思,快乐,请思念我

蘿蔔(學名:Raphanus sativus)。別名萊菔、菜頭,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蘿蔔的根部是最常見的蔬菜之一,但實際上整株植物都是可吃的。種子稱為萊菔子,是常用的中藥。蘿蔔分為白蘿蔔、青蘿蔔和櫻桃蘿蔔三種。而胡蘿蔔並不是蘿蔔的一種,因為胡蘿蔔屬傘形目傘形科。

花語:黃昏

紫茉莉(學名:Mirabilis jalapa)別名草茉莉,紫茉莉開花時間段是下午4時至次日上午10時,因此在英語中被稱為「四時花」(Four o'clock flower);因其常在人們晚上沐浴和做飯的時間段開花,因此又有「洗澡花」和「煮飯花」的別名。

花語:臆測、猜忌、小心胭脂花

石竹(學名:Dianthus chinensis)又稱為洛陽花,多年生草本,全株粉綠色,株高30-50厘米;線狀披針形葉子綠至灰綠色,長3-5厘米,寬2-4毫米;夏季開淡紅色或白色花,花單生或2-3朵疏生枝端,萼下有尖長的苞片。

花語:純潔的愛、才能、大膽、女性美

小野菊(學名:Chrysanthemum indicum),因其味甘或稱作甘菊,又稱作油菊,是菊花的一種。可入藥,常飲甘菊茶可加強對感冒的抵抗。

花語:沈默而專一的愛

大波斯菊(學名:Cosmos bipinnatus),又名秋英,是菊科秋英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墨西哥海拔1600-2800米的高原地區。喜陽怕半陰,耐寒性、耐熱性一般,是廣泛栽培的園藝花卉、切花和乾花材料,適於布置花境和花壇,也適宜作為背景花卉材料。由於繁殖力強,常群生,形成花海。大波斯菊的花朵對鳥類和蝴蝶,如黑脈金斑蝶都很有吸引力。

花語:少女的真心、少女的純情、清淨、高潔、自由、爽朗、永遠快樂
3.書中提到各種植物、果實簡介、圖片:

金桂又名金木犀,屬於中國古老的一個桂花品種之一。小喬木,樹勢強健,樹體高大,枝梢直立,根系發達,枝葉茂盛。金桂每年秋分至寒露間開花。 花色初為乳黃,隨著盛花期的到來,很快變為金黃,香味濃郁。

木莓(Raspberries)是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又名馬林、覆盆子、樹莓等,為多年生小灌木。 其果實酸甜可口,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大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E、SOD、Y—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對改善人體新陳代謝及增強免疫力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果實除鮮食外還可製成速凍果實、果汁、果酒和果醬等食品,是國內近年興起的第三代水果之一。 木莓通常生於山區、半山區的溪旁、山坡灌叢、林緣及亂石堆中,在荒坡上或燒山後在油桐、油茶林下生長茂盛,性喜溫暖濕潤,要求光照良好的散射光,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適應性強。

山葡萄(學名:Vitis amurensis)爲葡萄科葡萄屬多年年生落葉藤本植物。是重要的野生經濟植物。花期5-6月,果期8-9月。山葡萄喜生於針闊混交林緣及雜木林緣,果熟季節,串串圓圓晶瑩的紫葡萄掩映在紅豔可愛的秋葉之中,甚爲迷人。山葡萄含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生食味酸甜可口,富含漿汁,是美味的山間野果。

獼猴桃屬(學名:Actinidia)是一種源產於亞洲東部地區的木本植物。而「獼猴桃」(又稱「奇異果」,kiwifruit)則是「獼猴桃屬」中多個栽培種的通稱,包括原產於中國的美味獼猴桃,以及此物種與獼猴桃屬中的其他物種之雜交種。獼猴桃屬植物雌雄異株,栽培上以一株雄株配合7~8株母株。獼猴桃被認為是營養密度最高的水果,低鈉高鉀,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葉酸、膳食纖維、多種胺基酸。研究顯示,獼猴桃可補充身體中的鈣質,增強人體對食物的吸收力。此外,獼猴桃外皮含有豐富果膠(佔所含纖維的三分之一),可降低血中膽固醇。

水松(學名:Glyptostrobus pensilis),杉科落葉小喬木,高可達8~10米;小枝有一年生和多年生兩型,一年生的到冬季和葉同脫落;葉子互生,在苗枝上的呈針形或線形,老枝上的呈鱗形;雌雄同株;卵形或長橢圓形球果長15~20公分,種鱗約20枚,脫落性,各有2種子。
[問題六] 木山認為小時候一位叔叔告訴他的:死就是停止呼吸,是不正確的,因為活著並不止是只會呼吸。
人為何會怕死?有一段時間,山下、木山他們認為是因為有使命尚未完成,不能抱撼而終(或死而無撼)...但使命是怎麼來的?為何每個人的使命都不同?沒有完成使命就死掉就會有遺撼嗎?死了不就沒知覺了?哪來的遺撼?請問你同意嗎?

[問題七] 第一天看完前50頁後居然要求睡覺時得讓他抱著睡,與書中三位小朋友同樣對「死亡」情境會感覺到害怕。
老爺爺安祥的過逝後,三人一致同意因為另一個世界有了熟識的人,所以不再害怕「鬼」了,你認同或不認同? 為什麼?

[問題八] 小朋友尤其是小男生喜歡爭強鬥狠,見到戰爭、武器...就興奮得跟什麼似的。
在老爺爺敍述了那的戰爭經歷後,你對戰爭的看法可有什麼改變?還是仍然覺得戰爭很酷?遇到任何有爭議的事情用武力當最後解決的手段可以嗎?如果覺得不可以,那麼請問你要如何面對紛爭?
書本補充注釋
3.本書主題就是人一生中必須面對,但多數人卻避諱的議題:死亡,底下是與死亡相關的一些論述。

死亡是相對於生命體存在(存活)的生命現象,意指維持一個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學功能的永久終止。能夠導致死亡的現象一般有:衰老、被捕食、營養不良、疾病、窒息、自殺、被殺以及意外事故。絕大部分已知的生物都會不可避免的經歷死亡(燈塔水母除外)生物的軀體在死亡後不久開始腐爛。人的物質遺骸,通常被稱為屍體,一般會土葬或火化。另外,世界上各種文化中還有多種其他的方式處理人的屍體。

現今,如果一個人需要確定是否死亡,醫生或驗屍者通常會使用「腦死亡」或者「生物死亡」來定義一個人的臨床死亡;然而,一些學者認為「腦死亡」的範疇也是有問題的。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倫理學系的高級教師富蘭克林·米勒博士就指出:「……然而,20世紀90年代末,學者們就越來越質疑人的腦死亡與死亡的等同性。因為有證據顯示,有的病人已經正確地確診為這種狀態(腦死亡),他們被機械通氣系統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展現出了一組生物學功能。這些病人維持著一些能力,包括維持著循環和呼吸、控制體溫、排泄廢物、癒合傷口、對抗感染,而且更戲劇性的是孕育胎兒(存在「腦死亡」的婦女懷孕的案例)。」

 對於死亡的恐懼,我將之歸納為下列五點:

(一)對未知的恐懼:
 死亡是個什麼樣的東西,死亡的滋味如何,死後人到那裡去等;這些未知都會帶來威脅和恐懼,同時也害怕提及死亡。

(二)對失落的恐懼:
 生命裡所有的、值得珍惜的人、事、物,在死亡時都會全部消失,所以人們會感到害怕。 小孩面對死亡時,有時候反而比大人容易,這與我們的想像相反。 因為小孩子沒有那麼多可以失落。 因此,人擁有越多,丟掉的也越多,造成的恐懼也越大。

(三)對分離的恐懼:
 如果是非常想要「抓住」什麼的人、非常「黏」的人、捨不得的人,其分離的恐懼將會更大。

(四)對死亡時形貌及過程的恐懼:
 有些病人對死亡時形貌的瞭解來自於電影或電視媒體,他害怕在死亡的過程中會相當掙扎而且很痛苦,使自己陷入恐懼之中。

(五)為未了的心願或來不及補救的事而感到遺憾:

借用基督教觀點看待死亡到底是什麼?

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曾說:「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死亡到底是什麼?

1. 死亡總是確定的
《約伯記》34:15說:「凡有血氣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歸塵土。」
人人皆有一死,它一定會發生。 我們不能把死給「送給別人」或「賣給別人」。

2. 死亡使我們沒有真正的自由
《詩篇》107:10說:「 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被困苦和鐵鍊捆鎖。」 能選擇才叫做自由。在任何事情上,似乎人類都有選擇,但在死亡的這件事上, 人卻完全沒有選擇。 人們現在所擁有的種種自由,其實都只是片面、短暫、虛幻的自由罷了。死亡證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真正的自由。

3. 死亡總是陌生的
《約伯記》38:17說:「死亡的門曾向你顯露嗎? 死蔭的門你曾見過嗎?」 死亡是我們一生中最陌生的事。 死亡之後,我們會到哪裡? 是到天堂? 到地獄呢? 還是在棺材裡面呢? 或是完全消失無有了嗎?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想過關於死亡的問題,但我們卻都沒有答案。 死亡雖然是我們最切身的問題,但卻也是我們最陌生的問題。 因為,活著的人,沒有死經驗,怎麼會有死亡的答案;而死去的人,雖然經驗豐富,但總是有口難言,無法將答案告訴我們。

4. 死亡總是孤單的
這可能是死亡最令人難以接受的地方;人最怕孤單,只要有伴,什麼都不怕。但是死亡肯定是孤獨的,因為死亡就是死者與任何一切的斷絕。《路得記》1:17說:「你在哪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現代中文譯本與英文版是說:「除了死,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分離! (anything but death separates you and me.」 再堅強的親情與愛情,面對死亡時,都變的軟弱無力;因為死亡迫使人與一切分離。

5. 死亡使我們失去一切
《詩篇》49:17說:「他死的時候甚麼也不能帶去;他的榮耀不能隨他下去。」 人們辛苦努力一輩子,擁有了許許多多的一切。但是當死亡來臨時,這一切都和我們沒有關係,只剩下棺材和我們有關係。

儒家的死亡觀
《論語先進篇》記載:子路在問完「鬼神」之事後,接著再敢問「死」。孔子卻回答子路:「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對死亡問題的答案乃是:不要去想「死亡」。
很明顯的,孔子並未回答子路對死亡的疑惑。孔子只是把焦點從「死」轉移到「生」上;以「生」的哲學來迴避「死」的問題。相對於孔子,子路敢問「死」的執著態度更發人深省。

事實上,依照實存的經驗,通常人們乃是在深透的思想「死」、了解「死」之後,才會更認真的「生」。這就是為何許多經歷大難、生過大病、及瀕臨死亡的人們,總是會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的知道如何「生」。因此,「未知生,焉知死」未必是正確的;較合理的情況是「若知死,必知生」。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華人一般比較忌諱談論死亡的問題,也較少有關於死亡的探索。

佛教的死忘觀
在眾多宗教中,佛教對死亡問題的觀點在亞洲地區最為流行。印度教與佛教對於死亡問題的答案主要根植於「輪迴 (Transmigration) 」與「轉世 (Reincarnation) 」的信念。這個信念認為:人的生命是在永無止境的「生老病死」的循環之中。因此,人「死」之後,又會回到另一個「生」的階段。不過,由於有「業障」及「功德」的因素,所以這一生你可能是一個人,但下一生可能轉世成為一隻豬。

藉由不斷地修行,在反覆的輪迴後得道者得以進入永生的世界,不再受輪迴之苦!這與底下基督教強調『沒有其它宗教能要〈死亡〉死亡」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基督教死亡觀
基督信仰的基要真理中,主要談論到「四個死亡」:
第一:人類始祖亞當的死。死不是從上帝而來,死乃是從人的罪 (sin) 而來。

第二:我們個人的死。即使我們不相信基督信仰,但我們每個人的死都與人類史祖亞當的死息息相關。

第三:上帝兒子耶穌基督的死。基督代替人的罪付出死亡的代價。

第四:「死亡」本身的死去。上帝應許在耶穌再來之後,在新天新地中,不再有死亡。也就是說,假如所有一切的創造物在新天新地中都有永恆的生命,那麼就意味著,在新天新地中「死亡」會被徹底的除去及消滅,也就是「死亡」本身必須死去,我們才真正有永生的確據。

生物學的解釋
死亡以後,生物體的殘骸成為生物地質化學循環的一部分。殘骸可能會被捕食者或者食腐動物吃掉。有機物可能進一步被腐生生物分解,然後回歸到環境中並被食物鏈重新利用。腐生生物包括蚯蚓、土鱉蟲、蜣螂(糞金龜)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